最近看了很多討論文章/留言關於公民黨和社民連的恩怨情仇;作者有些是有名有姓的學者,有些是身處其中的(侯任)立法會議員,更多是真身不明的網民。各有表述,很不熱鬧。
學者的文章,大多以分析為主。其餘人士的取態大致可分3類:
1. 支持公民黨 - 不滿社民連於選舉期間發炮功擊
2. 支持社民連 - 鄙視公民黨的所作所為
3. 大局為重 - 希望雙方停戰,集中火力向建制開火
我不打算論述自己對每個小節的看法,因為我所認同或否定的觀點,其他人已經說過,不需重覆。但觀乎現在的形勢,倒有感想。
如你是上述3.的支持者,我想你要失望了。雙方支持者現時的態度,存在深層次的不協調。惡言相向的程度,絕不遜於批評民建聯或其他建制派人士,或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若要雙方互相諒解,短時間,甚至在看得到的將來有如天方夜譚。
失望?或許吧。世事不能盡如人意,合不來的個案,比比皆是。那民主運動的前路,豈不是渺亡的很?!
又未必。
泛民是什麼?
泛民是一個緊密合作,但鬆散的聯系。過去多年,除了大是大非的議題有投票的協定外,其餘議題,各自為政。只是大家的基本理念相近,在很多民生的議案中的投票取向也不會存在太大偏差。
o6年,泛民正式多了兩個新成立的政團:公民黨和社民連。25個泛民議員,7位是功能組別的代表,其中民主黨有2席,公民黨2席,獨立的佔3席。從那時直至選舉前一刻,25人當中,沒有一個否定過功能組別同療存在的言論,更加沒有任何一個政團被「自己人」批評;這個「聯系」尚算合作愉快。過去兩年,在議會中相安無事,期間亦合力推動/反對某些議案。
但事情由選舉開始急轉直下。
公民黨的功能組別候選人被批評為「面目糢糊」,縱使民主黨亦有同等策略,但兩黨好像分別活於人鬼世界,公民黨的功能組別侯選人被別人視為鬼一樣恐佈。而更重要的是馮檢基、李華明、梁耀宗等傳統泛民中堅份子,一樣被人罵個不停,甚至乎,整個「泛民主派」,被改稱為「偽民主派」。一向(所謂)追求民主的人已被批定再沒有改變社會的能力。
理念有分別嗎?
選舉時,社民連主要區別和對手的分別,很少時間陳述自己的主張。辯論中,他們稱理念全部記錄在書刊中,我只隱約記得他們提及支持全民退休保障、最低工資、提升生果金和回購領匯。
這些議案,過去多年反覆辯論,來來回回,今屆事必再來。
除了回購領匯外,記憶中沒有泛民陣型人士曾經投票反對/不支持上述其餘三項。相信在有沒有新人加入的情況下,「泛民」或「偽民」的立場和社民連也沒有分別,以往如此,相信將來亦然。議員是向選民付責,不會以「敵人的敵人即自己的朋友」方式行事,而刻意和別人持相反意見;新人改變不了他們一路以來的信念。
面對現實
現時有三個現實:
1. 舊有模式運作正常(至少現時的當事人同意)
2. 希望加入的新人諸多不滿
3. 在沒有協定下,主要題案的投票取向仍然一樣
在這現實下,我看免強冇幸福,不必同床異夢,乾脆各有各行事算了罷。至少大家明白大家不在同一條船,不會對對方有存有寄望,而產生更多議案外的爭拗。
況且,製造新的文化比改變舊有文化容易。名稱,只是一個稱呼罷了; 新加入的人大可成立「偽民」以外的聯系,以自己喜歡的名稱為市民打拼。如果理念和方法能取悅別人,比偽民更民主,哪怕沒有支持者與你同行?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對手是曾蔭權,多少聯系也是一樣。
罵民建聯最無恥的人,在沒有和解之約,也能和民建聯的核心成員同檯吃飯。所以,我看不到罵公民黨豬狗不如的人,不能和公民黨同意向投票。
在香港的立法會的制度中,我倒想看看有誰能夠在建制下反天覆地改變現狀。
預告片做得精彩,現時等待正式上畫又能否改寫紀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