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pril 2, 2009

組不了Band的時間

先旨聲明:
  1. 我喜愛canton pop
  2. band sound不是我特別喜愛的類型

903的《組Band時間》壽終正寢;商台寧可重播節目,也不願另撥資源,推動一些「少數興趣」,可用多角度理解。

香港Band壇之神》黃家駒在世時已一語道破:「香港只有娛樂圈,沒有樂壇!」 時隔十多年,2009,情況依舊。

有關《 band時間之死 》的討論,最早出現於《大娛樂家》的討論區上,其後相關的帖子才見於《流行普選》。又有一次,有網友想大家傾講《謝安琪的實力》,他也選擇出題於《大娛樂家》的討論區上。原因或許是《大》比《流》受歡迎;不過我認為大家是覺得歌曲或歌手只是娛樂圈的一部份,跟本不屬一個獨立範疇。受眾的直覺很強烈。

十多年,我有聽Inti的《組Band時間》。她會走訪一些名氣不大,還在努力的小band。我不能絕對地說,但他們給我的印象,總是在控訴香港的樂迷有多狹隘,儘管他們的音樂有多出色,還被視作等閒,活像被唱片公司或普羅樂迷歧視般的二等音樂。

「唱得好都唔賣,唔識唱又出到街」的例子實在太多,不局限於樂隊,個人歌手也多的是。每一次聽到這些控訴,我也想起黃霑倪匡馬家輝也曾說過的話:「世上沒有懷才不遇這事情」。

有人舉例說外國的樂迷有多真心,長途跋涉,驅車幾小時為著一個個多小時的音樂會;不計相距舞台遠或近,他們全程投入。

就是因為大家都懂得放眼世界,他們看見的,其他人也有留意。有一位資深的DJ曾經手執一張CD跟我說:「其實我不明白為什麼要聽Beyond,因為要聽的也可從這類聽到。」那是Pink Floyd早於1973年推出的《Dark Side of the Moon》。

音樂是藝術,藝術不以技術取勝;感覺為大,喜歡就是。

唱片公司卻是一門生意,以Profit Loss來衡量,不能因為一隊樂隊有三四五人,CD便賣貴些,騷也叫貴些。除非叫座力遠高於其他個人歌手,否則,同一價錢,只好支持成本較低的個人單位。「That’s just life!

Inti的《組Band時間》於1996啟播,13年的光景就此過去。關於它的,我有三個記憶。

  1. 大約9899年的一次live show,因為某樂隊行為過激,演出被場地負責人腰暫,事件於報紙的C1頭條報導。很俾面!
  2. 有做獨立唱片公司的朋友跟我說:「為什麼《組Band時間》只見本地band人?!來自內外地的卻從來不見!」
  3. 黃貫中可能是主持之一,總之我的記憶中,聽見節目,十次有七次也有他的聲音。難道這麼多年沒有其他人嘛?

我不知道《組Band時間》的終結是因為主持要離開商台,沒人願意或懂得接手;還是商台正在減省成本,所以裁員還是另有原因。無論前者後者,我也不覺可惜。

我想香港有樂壇;做音樂的,就是樂壇一份子,不需分個人還是樂隊組合。難道又設節目《男組時間》和《女組時間》?!都是音樂,無謂將自己界定為一另類範籌,做感動的音樂自然有人和應。試問那個買碟,會因為那是男歌手的專輯所以購買; 付錢,只為喜歡碟內的音樂,誰介意男或女或樂隊組合。

沒有了《組Band時間》,還可《叱吒樂壇》,你說不是嗎?!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香港Band要得?! 難過登天啦!
香港後生一代要佢地一條心團結? 睇下d新一代歌手既質素...一個人既單位已經咁難喇,一隊band? 要齊心先至事成假...重想發圍?
我諗...冇可能囉!

古月不死狐